(图片来源:摄图网)
6 月 22 日,罗永浩以科技创业者身份亮相 AGI Playground 2025 大会,辟谣称自己从未离开科技界。他解释称,2020 年至 2021 年期间直播带货是因为与电商公司签订了合约,所以现在每周末也在卖货。2022 年 5 月开始,自己成立了一个新公司 Thin Red Line,专注于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智能设备研发。"这两年多、将近三年没有动静,不是离开了科技界,是因为我们在埋头搞研发,没做出来东西之前就没有什么好出来得瑟的。所以其实没有离开,一直都在。"
在 2022 年 6 月,他便公开宣称 AR 眼镜是"下一代计算平台",并在 7 月的直播中官宣公司名称。同年 11 月,Thin Red Line 完成约 5000 万美元天使轮融资,资本的青睐印证了市场对 AR 赛道的期待。
然而,罗永浩的 AR 之路远比想象中坎坷。他透露,新公司在 AR 眼镜领域投入了一年多的时间,烧了很多钱,最终得出结论:十年内 AR 眼镜都不太可能商业化,但是这个代价是非常昂贵的。此后,公司又花费一年多时间致力于 AI 的软硬件结合方案研发,但由于软件方面出现了整体的工程难题,导致方案未能如期推出。不过,他透露公司纯软件方案预计两三个月内就会上线。
AR 眼镜为何难以商业化?不仅源于技术瓶颈,更因市场需求的现实。
早前,雷鸟创新创始人李宏伟在该公司的新品发布时分享了一组用户调研数据:91% 的分体式 AR 眼镜用户主要使用眼镜来观影和游戏。其数据显示,AR 眼镜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观影占据了 59%,游戏占据了 32%,而 AR 眼镜厂商一直强调的空间应用、3D 拍照、多任务等场景只占据了 9%。
AR 眼镜行业被视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核心赛道,却始终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2023 年全球出货量仅 51 万台,用户可接受价格集中在 1001-3000 元区间,而多数产品定价超 4000 元,供需错位严重。
雷鸟创新创始人李宏伟曾直言:"当前市场上却有大量 AR 公司在用户使用 9% 的场景里投入了 90% 的研发精力,这实际上是远离了用户需求",这种供需错位,折射出 AR 行业"技术自嗨"与"市场冷遇"的矛盾。他还表示,尽管 AR 眼镜行业还未到" iPhone "时刻,但不带显示的 AR 眼镜已经过了第一个 PMF 临界点,而"真 AR "的 PMF 时刻也将很快到来。他认为,AR 眼镜替代手机成为主流计算平台是必然趋势,但这需要时间来完善生态和用户体验。
视涯科技市场总监何逸认为,AR 眼镜的当务之急是明确用户使用场景,因为目前手机已经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厂商需要进一步挖掘用户需求,细分眼镜使用场景。他还指出,AR 眼镜在软件、硬件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不断优化,例如电池续航、外观设计等问题亟待解决。
前瞻经济学人 APP 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增强现实(AR)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 咨询 / 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 APP】,还可以与 500+ 经济学家 / 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 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手机配资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